

李軍旗教授(右三)在實驗室,指導課題組教師與研究生開展煙氣脫硫制備硫酸錳的實驗研究。 (受訪者供圖)
基于李軍旗教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用高純硫酸錳制備新技術的生產線,已在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投產。 (受訪者供圖)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張凌
“我的每一項課題都源于貴州資源特點,每一項成果都用于貴州企業發展。”這是李軍旗科研工作的真實寫照,也是他扎根貴州四十載、服務地方發展的初心寫照。
2024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日前揭曉,貴州大學李軍旗教授憑借在冶金領域的卓越貢獻,榮獲省最高科學技術獎。從錳礦資源的高效利用,到汞污染防控技術的突破,再到高硫鋁土礦的開發應用,李軍旗的科研之路始終緊扣貴州資源稟賦,與貴州產業發展緊密相連。
扎根貴州 破解“多貧細雜”資源密碼
談及與冶金工程的結緣,李軍旗坦言“沒有太多機緣巧合”,從本科到博士,他一直在這一領域深耕。“大學時讀到徐采棟院士的《鋅冶金物理化學》,這本書從理論到實踐講得非常透徹,讓我對這個專業產生了濃厚興趣。”正是這種樸素的興趣,讓李軍旗在冶金工程領域堅守了40年。
貴州作為礦產資源大省,已探明49種礦產儲量位居全國前十。其中錳礦、汞礦儲量全國第一,鋁土礦和磷礦全國第二。然而,這里的礦產資源普遍具有“多貧細雜”特征:儲量大但品位低、顆粒細小、雜質含量高。
面對這一現實瓶頸,李軍旗將科研方向聚焦三大領域:錳礦資源開發、汞資源利用與環保技術、高硫鋁土礦應用。“這些都是貴州產業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李軍旗在科研中遇到的最大瓶頸,并非技術本身,而是如何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經濟可行的產業化路徑。“很多技術只是在實驗室可行,我們不僅要解決技術問題,更要找到產業化路徑。”他舉例,“比如高硫鋁土礦的應用,技術上早就有,但如何經濟高效地實現工業化生產才是關鍵。”
三大創新 打通轉化“最后一公里”
獲得貴州省最高科學技術獎,是對李軍旗科研工作的全面肯定。他主持了47項科研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7項,到賬經費達3377萬元,實現了三大創新成果。
一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用高純硫酸錳制備新技術,解決了錳礦資源高效利用問題。這項技術首創“選擇性分離+納濾膜純化”的硫酸錳溶液深度凈化技術,跳過電解錳中間產物,實現了低品位錳礦的高效利用。
該技術已在貴州大龍匯成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年產12萬噸的電池用硫酸錳生產線,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國際市場份額達60%,使硫酸錳價格從每噸1.2萬元降至五六千元。
二是新型乙炔氫氯化均相絡合催化劑的綠色制造技術,應對了汞資源利用的環保挑戰。這項技術首創高溫旋轉焙燒多元含汞危險固廢回收工藝、高價錳催化氧化煙氣脫硫脫汞技術和四氯合汞酸鉀觸媒催化技術,將汞含量從傳統的12.5%降至6%,并且正在向“超低汞”方向邁進。同時通過從冶金廢渣和煙道灰中回收汞,解決了PVC生產中汞資源短缺和環保問題。該技術已在貴州重力科技環保有限公司建成年處理5.6萬噸含汞固廢物生產線。
三是高硫鋁土礦的開發應用研究,為貴州8億噸難利用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相關脫硫新技術在貴州平壩宏大氧化鋁廠完成工業化試驗。李軍旗與貴陽鋁鎂設計院、西安建大合作開發的脫硫新技術在國電投務川氧化鋁廠成功應用,成為我國首家焙燒脫硫氧化鋁生產企業。
賦能產業 在堅守中傳承科研精神
榮譽背后,是長期堅守與系統耕耘。自2000年起,李軍旗已培養博士13名、碩士69名,這些人才正活躍在貴州省乃至全國的冶金工程領域。
他領銜推進貴州大學冶金工程學科建設:2019年通過國家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20年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2023年中國軟科專業排名進入B+,2024年領銜申報的“冶金工程”“材料與化工”博士點獲得批準。
“我培養學生時注重兩方面,一是扎實的理論基礎,二是科學素養的培養,包括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李軍旗說。
對于青年科技工作者,李軍旗建議遵循“四個面向”。“在貴州工作,要充分發揮本地礦產資源研究的比較優勢。”他總結道,“我的經驗很簡單,每一項課題都源于貴州資源特點,每一項成果都用于貴州企業發展。只有真正扎根這片土地,才能做出有生命力的科研。”
目前,李軍旗正在推進含氟硅渣的工業化中試研究,這是磷化工生產中的廢渣利用項目。“我們已經獲得4項相關專利,正在與企業合作推進產業化。此外,還在探索超低汞催化劑、高鐵鋁土礦等新方向。”他表示,科研工作永無止境,關鍵是要走通“技術上可行、經濟合理、產業可用”這條路。
編輯:馮月成 韓曉梅
責編:岳瑩
編審: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