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貴州大學黨委書記楊未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要“統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建設”。教育、科技、人才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發揮著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立德樹人是貫穿三者的根本主線。貴州大學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搶抓部省合建、新一輪“雙一流”建設機遇,堅持高起點布局,高質量推進,著力深化綜合改革、激發發展活力,將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納入今后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思路和重點任務,系統推進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科技創新、高素質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貴州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道路,為服務貴州圍繞“四新”主攻“四化”主戰略注入強勁動能。
堅持立德樹人,著力培養時代新人。堅持“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注重思政引領,堅持不懈推進鑄魂育人,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構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抓好思政課育人主渠道,強化各門課同向同行,堅持“五育并舉”,以“書香浸潤·典耀溪山”系列讀書活動、“高校青年·思想論壇”“藝術思政課”“場館思政課”“田野思政課”等“大思政課”啟智潤心。創新育人模式,以制度創新破解教育、科技、人才協同壁壘,將立德樹人要求融入各環節。推進“馬院+書院”協同育人;抓好“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載體提質增效;以“做人·做事·做學問”系列校園學者講座等活動,持續開展價值引領教育;實施“博士村長”“博士工程師”計劃、“四大文化工程”及寒暑期“三下鄉”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強化育人體系,堅持“五育并舉”,構建“樹德、增智、強體、育美、愛勞”全面發展的育人體系。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育人全過程,打造“教學—競賽—孵化”全鏈條雙創教育生態,連續五年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國賽金獎,2025年金獎數突破10項,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優化學科建設,打造戰略引領力量。優化學科專業布局,堅持強化優勢與促進交叉并重,持續鞏固擴大植物保護等一流學科的領先地位,重點布局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融合等交叉領域,積極打造彰顯貴州特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學科生態體系。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增至10個,博士學位授權點增長至26個,學科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貴州大地上”,緊密對接貴州省“四新”“四化”主戰略和“六大產業基地”“富礦精開”等重大部署,推動學科專業結構與地方發展需求同頻共振,構建起以農業、工科為特色,覆蓋理學、工學、農學、社會科學等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為承擔重大科研項目、培育重大科研成果,提供堅實學科支撐。深化協同開放創新,以綠色農藥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斯里蘭卡茶葉綠色防控技術“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公共大數據實驗室等推動科技創新。緊抓學科“組團式”幫扶重大契機,推進與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在共建平臺、合作研究、師資交流等方面的實質性合作,有效促進學科內涵式發展和整體水平的提升。
建強人才隊伍,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構建人才強校格局,始終堅持黨管人才,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完善黨管人才工作格局,系統構建“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工作體系,通過“靶向引才+精準育才”,國家級人才占全省70%以上,其中“四新”“四化”領域人才占比85%,實現了全省“富礦精開”、健康醫藥、大數據領域國家級人才零的突破。打造高素質教師隊伍,持續深化教師評價改革,全力打造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全國模范教師”等先進集體和育人楷模不斷涌現;在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中,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9項、三等獎8項,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第四;培育省級“金師”77人。
面向未來,我們將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學校第五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為契機,秉持“一張藍圖干到底”的戰略定力,聚焦構建高質量教學體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在展現貴州教育新風采中彰顯新擔當,在教育強國建設中體現新作為。
編輯:馮月成 韓曉梅
責編:岳瑩
編審:姚作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