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大新聞網訊(溪山融媒中心)近日,貴州大學北阿拉巴馬國際工程技術學院“智援未來” 學生團隊成功研發出一款高性能地震勘探救援機器人,該機器人利用5G通訊技術對機器進行遠程控制傳輸,以及邊緣化計算機技術對機器人在進入災區后使用深度相機和雷達所獲取的2D與3D地圖數據與人體紅外信息進行保存或遠程傳輸,為后續救援人員進入災區提供數據支持,并能夠與狹小區域的受困群眾取得聯系并輸送水和食物等生命物資等。

攻克行業痛點,核心技術凸顯差異化優勢——當前市面上的地震勘探救援機器人普遍存在三大痛點:復雜廢墟環境通過率低、生命探測易受干擾、續航能力難以滿足長時間救援需求。該學生團隊歷時5年研發,通過多學科技術融合,實現了關鍵性能的跨越式提升:
生命地圖繪制系統——通過構建災區德三維模型,實現對生命的快速高效搜救。
使用激光雷達進行SLAM建圖可獲得機器人在環境下的二維地圖以及使用深度相機來實現3D地圖的建構并且通過深度相機客戶可得到機器人的視覺信息。該深度相機上搭載了紅外感應器,機器人在進入災區后可實現紅外傳感以發現生命體征的有無。

復合動力單元系統——自主研發減震系統以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自主研發的減震系統確保了機器人在高速行駛時的正常運行以及所搭載精密儀器的安全性。這種復合式動力系統的創新設計使得該機器人在穿越災區時比傳統的地面搜救機器人表現得更為出色。構建了一個運動學模型,利用霍爾傳感器在取電航資態信息,并探此計算出不同的姿態方程。

軟體機械臂——當無法辨認探測到的生命信息是否屬于人類時,使用軟體機械進行確認。
地震后會產生許多狹小的空間,因為該空間的不穩定因素過多,救援人員無法直接進入且救援難度較大,可能錯過最佳救援時間。因此在機器設計中加入了軟體機械臂。該機械臂采用單節線性驅動方式,可以靈活變動方向與長度,且能實現對不同形狀物體的抓取和轉運。同時在軟體機械臂頂端安裝了攝像頭,可以更加全面直觀觀測空間分布,為進一步的救援作準備。


目前,該機器人已與貴州曙光救援隊達成合作關系,并已通過第三方性能測試,投入到了真正的抗震救災戰場上。“從圖紙設計到實物落地,我們經歷了無數次失敗,但每次想到這款機器人可能在未來拯救生命,就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團體核心成員楊洲說。這支年輕的團隊,用跨學科協作的智慧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在科技創新與社會責任的道路上,書寫了屬于大學生的青春答卷。
編輯:龐愛忠
責編:李旭鋒
編審:姚作舟








